中国飞人苏炳添怒怼的记者是谁霸气回击赢得全场掌声
在体育界,运动员与媒体的关系向来微妙。一方面,媒体是连接运动员与公众的桥梁;另一方面,不当的提问可能引发冲突。近日,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某记者的强硬回应,成为热议焦点。这场交锋不仅展现了运动员的直率性格,更引发对体育报道专业性的思考。
事件发生在杭州亚运会赛后发布会上。一名记者提问时,将苏炳添近期状态下滑与年龄因素直接挂钩,并暗示其可能考虑退役。问题尚未说完,苏炳添便抬手打断,直言不讳地表示:竞技状态起伏是运动员常态,用一场比赛否定全年训练成果既不专业也不公平。他强调自己仍在积极调整,并反问记者是否了解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周期规律。这番回应获得现场其他媒体同仁的掌声。
经核实,提问记者来自某网络自媒体平台。该平台此前多次因炒作运动员私生活、夸大比赛失利等行为引发争议。业内人士透露,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,常采用诱导性提问,这种操作手法在业内被称为钓鱼式采访。
苏炳添的回应获得广泛支持。前国家队教练冯树勇在社交平台发文,称赞其维护了运动员的尊严。体育评论员张佳玮指出:专业运动员有权拒绝带有偏见的提问,这起事件应该成为改进体育报道的契机。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2亿,网友力挺苏神真性情。
这并非体育界首次因采访问题产生摩擦。2016年里约奥运会,游泳运动员傅园慧曾因记者反复追问未夺金感受而当场落泪。2021年东京奥运会,乒乓球选手许昕同样纠正过记者对双打搭档关系的过度解读。这些案例折射出部分媒体存在的三大问题:预设立场的提问、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流量的过度追逐。
专业体育记者李武军认为,合格采访应遵循三原则:一是掌握项目基本规则,二是尊重运动员备赛规律,三是避免主观臆测。他举例说明:询问短跑选手起跑技术细节远比追问退役计划更有价值。
事件后续发展值得关注。中国田径协会已启动媒体素养培训计划,将邀请资深运动员参与课程设计。部分主流平台开始自查采访提纲,下架标题党内容。苏炳添本人则在最新采访中表示:欢迎客观批评,但拒绝被定义,自己正全力备战巴黎奥运会资格赛。
这场风波超越单纯的明星怼记者娱乐事件,实质是体育传播生态进化的必然碰撞。当新一代运动员更具话语权意识,当观众对内容质量要求提升,媒体必须重新审视提问的边界与价值。正如苏炳添所说:真正的支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。这场赢得掌声的回击,或许正是推动行业正向变革的契机。